乳山银滩旅居日志/1/9
今天没太多事情基本都是一些生活琐事和新闻。
先聊聊昨天的文章好了
昨晚文章发出来没多久,第一个例子第一时间被被群里小伙伴看了,说人间真实。那位丈母娘,包括小伙伴的老公其实人都很好,只能说生活很多时候都是如此纠结罢了。淡季来银滩的年轻人这种情况只怕不在少数。
上文提到手肘发酸,群里小伙伴说手肘发酸有可能是免疫方面的疾病。怎奈是周日不开门,大医院开车又要老远,想了半天决定先去然后做个体检,然后专科问问情况,最起码有个基础数据。医院去看,起码数据方面有个参考,不至于各种情况一顿测试排队测试,要在当地住几天不说,一些数据甚至要来回跑好几天才有。
文章最后我是尝试加了视频。视频编辑是个苦活,自从尝试过之后其实不太愿意再做。这次一下子偷懒把行车记录仪上的视频整合一下,拍点银滩的公路片,既方便也给想来银滩的朋友做个大致了解。所以行车记录仪中的银滩似乎是个不错还便捷的主题。发出来没多久都真的有很多人看。所以倍感鼓舞,昨天放的是一线海景公路长江路,今天就再弄了二线的干道淮河路,不过大雾天拍的,感觉太模糊了,收看的人就少了很多。
半夜捣鼓平台发文,大多数竟然支持word文件导入,那么省去了不少复制粘贴和上传图文的时间。另外发文平台似乎都认可其他平台发文可以迅速过审的做法,比如这篇文章我在其他平台发过,在我这里可以快速过审。百家号发了第一篇,半夜捣鼓了一下,具体还是不太懂。以后还可以再申请一些其他的平台。
今早和小伙伴聊天,半天能讲几千条。看完我发的文章后,有小伙伴说似乎吵架的内容写出来也都会挺新鲜。回头想觉得他说的对,有时间有耐心的朋友,整理这当中不同人的意见和交流,真的会是不错的火花(感谢趴友某白白胖胖东北大白和来自上海憧憬阜新的如意小姐姐的灵犀一点)。只是可惜我没这个耐心一条条再次回去读了去再整理了。当然某些名词似乎难上大雅之堂,回想昨天的文字在某博上一直发不出,小心翼翼一顿指代词更换,最后发现似乎是文中朝X两字不能上。既然这样,那么本吵架群的代称似乎用趴下群或者趴友群似乎更适合。
昨晚回家的小区里来了个两个游艇,右边的还挺新潮。
不过以银滩的风浪似乎坐船并不是怎么浪漫的事情啊,个人觉得也许皮划艇、风帆和浆板才是这里的好项目。只是可惜年轻人少了些,玩这个的只怕更少。
然后分享一些消息。
大店的鸡蛋不干净,有点意思。
早上看虎嗅有甘肃的朋友说,自己家乡开超市的都是南方的人。很有感触。是个不错的平台,很多分享的内容都很真实,其中那个小地方文集,有血有肉。很对我的胃口。
早上随便上百度贴吧上逛,加了个家里蹲群。不过其他群里有关于某王两个彬的事还蛮有意思,不过当八卦看看就行。真假难辨不说,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大事。
最后分享一些琐事
昨晚做梦竟然梦到一群蜜蜂密密麻麻的跑来蛰我,不知道寓意是什么。
中午才起来,吃烤披萨。太阳不错,把一些被套洗了晒了。
昨天甲沟炎没弄好,只能再开车去,修起来倒是挺快。来回的还是昨天的路,不过太阳好得多,一会儿重新整合一下视频,希望有更好的效果。晚上有魔兽争霸比赛,还挺期待。
今天没什么太新鲜的视频,分享一个从前在江浙农村的记录好了。来这之在江浙农村呆了很久,其中不少生活比较有趣,去年夏天我就写了不少的回忆,本号的前3偏都是关于此的,怎奈看得人少,就没有坚持发下去。
这次就从第4集开始。建德农村旅居记的第四集,算是本旅居日志的副刊兼回忆录好了。
大畈——隔壁的溪流
(1)
蒋家畈的亭子
家里四周很快就转完了,好动的我就喜欢跑去山那头转悠。那里有另一条河流汇入新安江,称作胥溪。不过当地人把那里叫做大畈。当地人似乎喜欢以畈为地方命名,大畈下面有个村子叫做蒋家畈。沿河建有不少亭子。
这里是上游两处河流的交汇点,河水比起我自己住的地方可是丰沛多了。河道每隔一段距离就会设置一段堰渠,用于平日的洗衣或者灌溉。这样等于形成了一个个的人工湖,河水从堰渠上流淌下来哗啦啦的,大老远都能听到。孩子们夏天就喜欢拿个轮胎在这里游泳。大人们则是喜欢在河水交汇处钓鱼,夏天的时候会有成排的钓鱼客。
配图文:不远处的堰渠,水流哗哗作响,大老远都可以听得到。
亭子的对岸是一排村舍,有桥联通。桥因为大水被冲垮了一半,没想到垮掉的部分被用屏障拦住之后,剩下的单车道仍旧沿用。那里我前前后后一年多都有去,直到最后一次去仍旧只能是单向通行。两车行经此桥的时候,都停下来礼让一下然后等着有一方大着胆子慢慢开过。
我自己最钟意的亭子就在桥边,亭子四周都有大树,所以非常阴凉。除了平日里偶尔的车辆喧嚣,剩下的时候非常安静,听听河边堰渠边的水流声,凉风吹过,真的非常舒适。有机会我总是愿意在亭子里呆一整天,听音乐或者看手机。
(2)
坐在树荫下看一下午的山色。
沿着河流再往下游走岸边开始开阔起来,不远处,也修了一处窄窄的石桥,不过只有一辆车子的宽度。桥边也有不少大树,有一颗最大的大树,有大概三层楼高,树冠张开有小个院子那么大。树底下好像还点着蜡烛还有祭祀神灵的牌坊。一些夏天的下午,我会把车子停在树荫下,自己打开后备箱坐在后备箱的座椅板上,看看河景和远处的山色。
对岸看得见山叫做乌龙山,当年宋朝方腊起义的时候,传闻方腊藏兵此处。书上说方腊是隧安大清溪人。(那地方原来是新安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后为修建新安江水库大部分被淹没,并入了如今淳安)方腊行军喜欢驻军山洞,那想来离他家乡不远的藏兵乌龙山也有几分道理。
从前交通不便的时候,人们去山那边的梅城需要翻越乌龙山,经过的垭口称作乌龙岭。我住的房东家祖上似乎还在乌龙岭上做过一些佛像,房东太太对此还有些回忆,但是如今已经不存在了。如今山上刚通了公路,应该很快会有路下山修到梅城,但是我没有机会上山玩过。
胥溪溯源向上有两条分支,较小的一条上水势很急,刚弄了溪水漂流的户外项目,漂流的起点也有一个大亭子,除了漂流旺季之外,平日里也没什么人。亭子边有一个悬空的观景台,当时还想着有机会来这里露营,可惜之后一走了之,再没机会重游。
较大的一支,上游深处修了一个中型水库,从蒋家畈开过去得一个来小时。半山腰上有一些自然村,如今当地人搬去了市镇里,倒是蛮多城里人喜欢来这里租房,好做周末游玩的基地。他们喜欢吃地里现摘的菜,喝茶泡山泉水。那里有一个整个村子还弄了一个户外自行车项目基地。其中有一个项目是把自行车运到山顶,然后随着野路骑下来。
那里的,溪水冰冰的。我试过大中午躲在桥洞底下遮阴,没有太阳晒的时候,双脚踩在溪水里,风从桥洞底下吹过,非常凉爽。也试过到一些树林里面休息,夏天下午坐在躺椅上,山谷的风吹过来却凉凉的沁人心脾。当时有想过去这里租个房子,可惜四处打听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渠道。
(3)
胥溪在乌龙山劈开了一道口子,汇入了新安江。乌龙山脚下胥溪冲刷除了一个小小的山间凹地,形成了市镇。当地人把这里叫做大畈,他正式的名字叫做乾潭。
乾潭市镇的规模比我住的杨村桥大很多,连农贸市场都有两个。街道也是设计成规规矩矩的井字形。这里古时即是渡口,如今则弄了不少旅游项目。例如七里扬帆,大家坐船可以游玩新安江边的不同景点。除了公园,沿河还设计了长长的步行道,一直通向新安江边。这几年户外项目流行,这里还开了蛮多浆板俱乐部,平日里组织成人或者儿童皮划艇游玩。皮划艇从胥溪划出去没多远就汇入了钱塘江的中游,富春江。
富春江往下可以直达桐庐县城,由建德梅城往下经乾潭至桐庐这一段,算是富春江的上半段,两岸峡谷纵切,森严险峻,风景类似三峡,却是坡陡难以住人。除了乾潭这种山中凹地可通舟楫的地方人烟密集之外,已经没有大规模的市镇。当地人把这段河道称为七里泷。
说来惭愧,我虽然在建德住了两年,其实到离开建德都不知道七里泷这个名字。日后自驾旅途中,偶然翻看徐霞客游记,读到说他坐船游历过钱塘江上游,有经过严州,经过编者介绍,才知道了七里泷的名字。
徐的原文是这么说的:“(坐船)又三里,入七里泷。东北风甚利,偶假寐,已过严矶。四十里,乌石关。又十里,止于(严州府)东关之逆旅”。
注释里编者介绍说,“七里泷在今桐庐县和建德市境,从严矶(即严子陵钓台)到乌石关(即今梅城乌石滩)。是富春江风景最优美的一段。两岸群山夹峙,江面狭窄,滩多水急,舟楫需候风始溯行。东风一起,千帆竞发,长滩瞬间即过,仿佛仅有七里;无风则靠人工拉纤,仿佛七十里之遥,故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说。俗称七里泷”
后来这里修了水电站,库区的水一直淹没到梅城附近,险峻的河滩变成了平静的湖面,直到最后变成了如今建德七里扬帆旅游项目的一部分。
七里泷富春江河道风景最漂亮的河段,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的就是这里的景色。为了此文特意上网翻看了一下,不是太懂国画,不过乍一看富春山居图倒是像极了登高远望梅城三江口的景色。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南朝吴均的《与宋元思书》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流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配图文:网上七里泷的截图,侵删
(4)
户外风景属实美丽,但是户外天气变化雨雪寒暑难测,始终都是不小的困扰。下雨的时候我会找个亭子,如果没有亭子我会到车里躲一躲。闷得不行的话就把窗户开一扇缝隙,雨水打进来只能不断擦拭窗边。躲在车里听着雨声滴滴答答在他人的故事里也许带点玫瑰色,但是在现实中其实有点狼狈不堪。
后来想办法给车子安装了防雨挡,这境遇总算好了不少。起码窗户开了不至于有雨水进来。平日里开点缝隙透气,行人也不太看的出来车里是否有人,私密性也好上不少。
大太阳的时候就好办许多了。要不然在大树底下或者亭子里乘凉。没处去也可以去桥洞底下,或者在车上盖上一些遮盖。例如这样。
荒郊野外,解决饮食也并非如在家一样伸手即来。刚开始是想到用焖烧杯。焖烧杯其实无非就是宽口的保温杯。把米放到焖烧杯中,加注热水,4个小时就可以吃到滚烫的粥。后来还从网上买自热包,也就是石灰包。倒上水可以发热15分钟。把它放到有隔层的饭盒底层,那么饭盒上层加热一些易熟的食品,例如鸡蛋、青菜和面条。
我平日喜欢吃用发热包来加热乌冬面+拌饭酱。拌饭酱的汤汁上油水特别多,但是有一次不小心正在加热的时候打翻了汤汁,而炎炎夏日我穿的又是通风的带网面的鞋子,汤水一下子就透到鞋子里面。所幸附近有冰凉的山泉水,离得也就米的样子。只是顶着大太阳,单腿跳跃的米比想象中难了很多,日头照在创口上火辣辣的。感觉是过了好久才终于把脚放到了山泉水中,山泉水倒是冰凉透顶。下午开车回家也是被脚上的火辣感折磨到不行。当晚回到家就起了超级大的水泡。后来就备了一些放创伤的药品。
这些都是我在农村户外的一些小插曲。户外经常有意向不到的片段,回家后忍不住思考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思考和之后的尝试,逐渐把我推向了人生第一次的户外自驾旅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