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这个要求既精准指出了农业发展的痛点,也指明了产业兴旺的着力点。
去年底召开的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其中,着力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是一项重要任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山东积极用全产业链开发的思维,抓住需求侧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努力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将发展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等统筹布局、协同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受益。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山东多地结合各自实际,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
“游击队”进园,牡蛎搬“新家”
“这两天有雨雪,牡蛎分笼下海的进度咋样?人手够吗?有啥困难随时说。”3月1日,乳山滨海新区工作人员孙吉威和同事再次来到海边的旧牡蛎安置区。眼下,正是牡蛎分笼时节,恰逢雨雪天气,为了不影响养殖户正常生产,不耽误搬迁新牡蛎安置区的进度,孙吉威挨家挨户帮着养殖户解难题、搬“新家”。
“前两天你们帮忙招工,已经来了20多个人,人手暂时够用,每天牡蛎分笼下海大概笼。现在大部分生产材料已搬到‘新家’,等这批笼子下了海,安放物资的旧安置房就可以腾出来了。”牡蛎养殖户林夕广说。牡蛎养殖每半年换一次笼,随着牡蛎的生长每笼装的数量减少,大量的养殖笼要随之更换,目前只待天气转暖,养殖户剩余生产物资下海后,就可全部搬去“新家”了。
“新家”是指乳山市牡蛎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在这里,乳山沿海的牡蛎养殖户正在大量搬入。
“原来旧安置区条件受限,上下水不方便,操作空间也相对较小,已经不能满足规模养殖的需求。产业园不仅硬件设施齐全、厂房配套完善,还有塔吊、拖车等资源,银行、物流、维修厂等配套资源也会搬进来,出货发货不用到处跑了。”养殖户吴爱民的一品蚝牡蛎养殖公司已经投入生产,数千平方米的厂房干净明亮,牡蛎自动分拣分类流水线快速运转。十几个大养殖池里,一箱箱净化过后的牡蛎等待装箱被发往全国各地。
经过多年培育,乳山牡蛎养殖面积发展到30万亩,年产量38万吨,产值30亿元,带动2万名农民年均增收近3亿元,养殖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县级单位均居首位。与快速发展不相称的是,乳山牡蛎养殖以个体户为主,管理分散、布局随意性大,养殖用海使用不规范,部分近海养殖加工场所出现“挤乱脏”现象。另外,传统养殖方式占主导,机械化程度偏低,生产效率不高。
一方面要聚力打造牡蛎全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也要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海岸带环境。去年12月份起,乳山启动了海岸带整治攻坚行动,规划建设了两处牡蛎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两处园区如同“牛角”一般,在乳山海岸线的东西两端隔海相望。按照计划,市内牡蛎养殖户从旧的安置区和分散养殖点,分别向银滩两侧的产业园转移,原有的场地将逐步恢复,有的计划打造成滨海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环境;有的经过修复,将恢复原有的沙滩生态。目前两处产业园的一期工程均已于去年建设完成,二期工程将在今年6月完工。产业园不仅可集中安置牡蛎养殖户,还可进行牡蛎暂养、冲洗、加工、出售一体化运营,极大节约了土地成本,实现牡蛎产销一站式服务。
推进环保发展是产业园建设的重中之重。清洗车间建有独立的污水管道,污水经过滤、沉淀等多道工序后排放。产业园正式投入使用后,还将成立专门的物业公司,统一处理生活垃圾与码头平台的养殖垃圾,对养殖垃圾中可再回收的部分重新利用。“产业园的建设,也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可追溯质量体系,确保乳山牡蛎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乳山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姜长安说。在产业园中,所有向外输送的牡蛎都能达到统一标准,并且接受检查和监督,这让乳山牡蛎的品质更有保障。(陶相银王嘉姜俏俏)
发展“牛产业”,过上“牛日子”
3月1日,天还没亮,刚下过雨的路面有些湿滑,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马家岭村村民韩翠菊已经起床奔着村子南岭去了。
不光这天,从春节一直到现在,韩翠菊一天也没闲下来。
韩翠菊忙啥呢?牛年里,韩翠菊忙的也是“牛事”——在位于村南岭的牧场里当挤奶工。工作三班倒,每月工资近四千,年底有“十三薪”,交保险,逢年过节还发福利。
牧场和奶牛,不仅让韩翠菊一家告别了捉襟见肘的日子,也改变了马家岭村户村民的生活。
3年,马家岭村党支部捕捉到一条信息:有企业正在找土地,打算发展奶牛产业。村党支部书记朱孔明说,得知这一消息后,村里当机立断,决定把这个项目争取过来。于是,村里流转了土地,“东篱牧业”落户马家岭村。7年,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收购东篱牧业,成立了日照鲜纯生态牧业有限公司,马家岭村的牛产业迅速壮大起来。而今,日照鲜纯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在岚山区共有两个牧场,奶牛存栏总量为1.4万头。在建的三期项目,已在收尾阶段,预计今年5月全面投产。
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但这个牧场,真能带富马家岭村吗?给村民信心的,是拿到手里实实在在的回报。朱孔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第一,是土地流转费。每年每亩元土地流转费,其中村民获得元,村集体获得元公益事业金。另外,土地流转费五年递增元,归村民。比起种地,这相当于村民每亩地一年能多挣多元。对村集体来说,一年则能增收近30万元,修路、改水、改电、安路灯,这些事都不愁了。
第二,是村民的务工收入。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解放出来,马家岭村近人成了牧场的“产业农民”;还有村民成立施工队,承包牧场里的工程建设。据统计,牧场目前共用工人,其中本地用工就有人左右。牧场三期完成后,预计共需用工人左右。
牧场的存在,远不止带富了马家岭一村的乡亲。
日照鲜纯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波告诉记者,牧场三期投产后,存栏奶牛将突破1.8万头。届时,每年光青贮饲料,就需要近4万亩地的种植量。
捕捉到商机的碑廓镇已经开始行动。在牧场周边,该镇正配套建设旅游观光、循环农业、有机蔬菜、青贮饲料等设施农业,打造多种体验的高效循环示范农业片区,并同步推进青贮饲料项目,流转土地2万亩,规划实施万亩青纱帐现代农业综合体。
产业链在两头同时拉长。按照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先建牧场,再做市场”的理念,3月1日,日照卫岗乳品工业园项目正式开工。这一由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日照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岚山区园区发展公司投资建设的项目,占地亩,总投资4.8亿元,以打造高端液态乳制品为主,并建设智能化冷库等配套服务设施。待建成达产,可年加工鲜奶16万吨以上,年产值14亿元以上。
这也将意味着,从最初单纯养牛向企业供应原奶,到如今打造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一头奶牛所带来的红利,从村蔓延到镇,又辐射至区。
春节前,马家岭村忙着铺设一条连通场区的管道。去年,村党支部又领办成立了置业合作社,承揽了牧场内生活用水、绿化养护、卫生清洁等后勤服务。“除能让村集体每年再增收30余万元外,达不到企业招工要求的村民,今年起也可以在合作社里找到工作了。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的。”朱孔明说。(丁兆霞)
小樱桃对接大市场,老品牌走出新路子
2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樱桃小镇”——临朐县山旺镇,一路上,数米高的樱桃大棚一个接一个,不时见到有种植户摘果弄枝,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红樱桃坠满了枝头,密密麻麻结成了一片,煞是喜人。
“现在棚里的樱桃已经大面积成熟了,昨天刚刚采摘了第一批,再过几天就陆续上市了。”在上林东村辛志平的樱桃大棚里,他一边在处理花萼一边跟记者介绍道,有几个经纪人早就联系下了今年的订单,最早的那一批每斤能卖到元,大面积上市后,平均也能卖到六七十元一斤。
坐拥3万亩大樱桃、年产量2万吨、产值5个亿的山旺镇,是临朐县大棚樱桃生产主产区。
在临朐生根展叶、开花结果已有30年的大樱桃,至今种植总面积已达10万亩,其中大棚樱桃4万亩,占全国的1/3,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设施樱桃栽培基地和当地农民广泛受益的特色产业。
得益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临朐大樱桃感官品相和内在品质俱佳,具有上市早、个大、色艳、味鲜等特点。好果子也为临朐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临朐大樱桃产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是农民眼中切切实实的“黄金种植业”。
然而,受疫情影响,全国的樱桃种植和销售模式发生了新变化,线上销售的兴起、直播平台的流行,让很多果农不太适应。对此,临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魏淑娟有着冷静的判断:临朐大樱桃发展近30年,尽管富民效应一直很明显,但也面临着“果树品种老化、经营主体规模小、种植习惯粗放、销售模式落后”等发展瓶颈。
让“产业振兴”唱主角。年临朐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做好提质增效、科技兴农、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融合发展“四篇文章”,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两村两园两主体”建设,放大节会效应,加强农商互联对接,大力发展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真正让更多小农户对接上大市场。
对此,临朐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行业联合社,围绕樱桃、板栗、山楂等10个农产品领域,组织各联合社统一提供种养技术、市场开拓、资金互助等服务”,形成“一个主导产业+一个联合社+一个主导品牌+一支专家队伍”的抱团发展模式,打造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标杆+灯塔”。
“受疫情影响,现在果农们也改变了销售模式,学着从直播平台卖货,线下销售占很小一部分。”魏淑娟说,等过段时间露天樱桃下来,走交易市场和线上售卖,市场就全打开了。
“今年我们立足市场、农村合作社和电子商务三条销售渠道,提前布局了电商平台,并探索‘合作社+电商大户带动’模式,逐步搭建实体市场配货、农村合作社订货及电子商务淘货的销售平台。”山旺镇党委书记刘阳说。
“下步在坚持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将陆续开放山旺镇上林村等全县6处线下樱桃大型交易市场,对接好青州、淄博、章丘等周边区域大樱桃交易集散地,并适时利用节会经济等关键节点叫响做大‘临朐大樱桃’品牌,充分放大大樱桃这一优势特色产业的富民效应。”魏淑娟说。(谭佃贵刘明志刘瑞华)
来源:大众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906.html